空中俯瞰,繁华城市与广袤乡村各美其美;舟行长江,一条条生态绿道将沿江“秀带”串珠成线;远眺湿地,成群结队的候鸟共同奏响春之序曲……万象更新的江苏大地,绿意盎然,满眼风光。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将“环境美”作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鲜明标识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将生态文明建设自觉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生态环境实现从严重透支到明显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2012年至2022年,在全省GDP连跨多个万亿元台阶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形成经济平稳增长、环境持续向好的良性互动局面。如今的江苏大地,“环境美”的色彩更加绚丽,“美丽江苏”图景充分展现。
保持定力 江苏生态环境实现“沧桑巨变”
“有江豚跳起来了,在那里!”2月24日上午,在南京下关江边航道处码头,南京江豚保护志愿者武家敏激动地给前来观豚的游客指方向。近年来,“母子豚”、江豚群频现江面,长江江苏段成为江豚“快乐家园”。
黄海之滨,大丰麋鹿国际重要湿地里,广袤滩涂一马平川,成群的麋鹿徜徉其中。最新统计显示,麋鹿种群数量已达7033头,再创新高。
从长江之畔到黄海之滨,一处处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生动缩影。践行总书记嘱托,江苏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2013年,首次以省委全委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十三届江苏省委把“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列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六大目标”之一;2016年底,以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启动实施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的“263”专项行动;2018年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1+3+7”污染防治攻坚作战体系;2021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更加有力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去年8月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要求,坚持久久为功,加快实现生态环境根本性转变,坚定不移推动美丽江苏建设……
登高望远,不畏浮云遮望眼;硬招实招,一锤接着一锤敲。生态文明地位之重,前所未有。正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让“美丽江苏”图景不断“焕新”,绿色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天蓝水碧。过去5年,全省PM2.5年均浓度下降33.3%,优良天数比率、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分别提升5.2个、30.4个百分点,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太湖治理连续15年实现“两个确保”。长江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岸线占比提高到64.1%,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始终保持Ⅱ类。
家园更美。目前,全省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分别增至31个、12个和9个,林木覆盖率、自然湿地保护率分别达24.06%和64.3%。
从干净整洁到美丽宜居,乡村面貌不断提升,“家美”“村美”美美与共。张家港市永兴村、常州市金坛区柚山村、镇江市丹徒区世业村、丰县齐阁村……新鱼米之乡的韵味在生态宜居的空间中彰显。
2018年以来,我省紧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突出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接续推进“十四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动广大乡村实现从局部美到全域美、从外在美到内在美、从一时美到持久美、从观感美到机制美的美丽蝶变。
治理修复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第一站来到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点赞南通“好通”、沧桑巨变、生活幸福。
如今,南通五山地区景致越发优美。“我们将更加精益求精做好五山滨江生态修复保护,将‘青绿江山图’绘得更好。”南通狼山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旅游工作局局长胡志刚说。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久久为功的韧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07年,“太湖蓝藻水危机”暴发,拉响生态警报。经过多年整治,如今的太湖重现碧波万顷:去年上半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15年来首次达到Ⅲ类标准,各项水质指标均创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15年来,江苏省级财政累计投入治太专项资金320亿元,带动各级财政和社会投资近3000亿元,共实施7000多个重点工程,有力推动流域水质改善。
铁腕治污,让天更蓝水更清。去年4月,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镇江市长江干流岸线清理整治推进不力。5个月后,记者来到镇江市兴隆社区西十组外江滩,4000多平方米的地方已是芳草萋萋。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江苏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指出江苏“工作力度大,取得明显成效”。
向污染发起总攻,江苏在全国率先设立高规格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制定“1+3+7”治污攻坚政策体系,去年又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在极端天气影响下,江苏生态环境质量去年仍持续改善。
“一山二水七分田”,江苏自然本底较好,但也存在资源禀赋不足等问题。立红线、设底线、明上线,我省坚持系统思维,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环境容量。
守住底线。江苏在全国率先印发《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将全省22.49%的陆域面积划定为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严格保护;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划定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建立覆盖全区域全类型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
加快修复。去年4月,《江苏省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方案》出炉,江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生态岛建设,为生物栖息、繁衍、迁徙提供良好场所。从沿江八市到省域全境,生态修复如火如荼,得到休养生息的大江大河焕发生机:几近绝迹的四鳃鲈鱼批量回游燕尾港,消失多年的伪虎鲸出现在灌河口,桃花水母再现太湖。
动能转换 勇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在常州市长江大保护法治宣传教育馆极目远眺,3年前周边还是林立的化工企业、扎堆的捕鱼船,如今已是水清岸绿的滨江生态廊道。近年来,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沿江一公里内低质低效化工企业实现“清零”,园区持续擦亮“东方碳谷”“创新药谷”产业地标,实现绿色蝶变。
近年来,我省着力破解“重化围江”难题,关闭退出4900多家安全环保不达标、低端低效的化工生产企业,化工园区定位由54个减少到29个。长江生态环境实现“沧桑巨变”。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在常州,新型碳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在崛起,近2000家企业在新赛道上拔节生长、蓬勃壮大;截至2021年底,泰连锡医药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达3040.3亿元,占全国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02%……从新型碳材料到大医药健康产业,从高端纺织到集成电路,地标产业相继崛起,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扬子江畔的产业高峰正在成为别样的风景。
破除旧动能,切换新动能。江苏正打造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新型产业航空母舰。目前,我省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达10个,数量居全国第一。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4万家、跃居全国第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超过8.7万家,约占全国的1/4、居全国第一。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正成为江苏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取向。
去年11月,《关于支持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出台。“力争到2025年,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初步展现现实模样,到2030年成为推动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城市。”1月28日,盐城在“新春第一会”上亮出“时间表”,透露出绿色发展的雄心。
江苏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过去5年,预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13.7%和19%。
敢为善为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制刷业是镇江市丹徒区的传统产业,刷柄上色过程中的油漆味成为居民投诉热点。当地投资近400万元建起包括油漆集中配套加工中心在内的“绿岛”,解除了上百家小微企业的后顾之忧。
2020年以来,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绿岛”建设,按照“集约建设、共享治污”的理念,累计建成154个项目,惠及3万多家中小企业,这一做法被写入国务院《“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这是江苏在环境保护上不断探索的一个缩影。“产业密集、城镇密集、人口密集的地方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江苏破题意义重大。”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琦表示,面对人多地少、人均环境资源紧张、土地开发强度高等特殊省情,江苏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同向发力的可行路径。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江苏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上不断探索制度创新——
率先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1+7+1”制度体系,案例数和赔偿总额居全国前列;率先实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的财政政策,有效激发治污减排内生动力;率先制定绿色发展领军企业计划,坚决兑现各项激励政策;率先推行工业园区限值限量管理,腾出环境容量用于支持优质重大项目建设……一串串的“率先”中,不仅有指标的倒逼,更有政策的激励,见证着江苏勇于首吃“螃蟹”的不懈努力。
2月3日,全国首例非法投放外来物种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落槌。南京环资法庭依法判处被告徐某承担因其非法投放外来物种革胡子鲶所造成的生态资源损失、服务功能损失等共计5.8万元。江苏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在全国率先以生态功能区为单位设立9家环境资源法庭,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审理了全国首例省级政府提起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
江苏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点“绿”成“金”,生态优势转换成经济价值。2020年,“渔三代”沈雪荣告别了风餐露宿的水上生活,加入苏州市吴中区金庭水利水务管理服务站,成为一名太湖生态保护的参与者。“10多年前,我们一家靠抓鱼养蟹为生,那时太湖不时暴发蓝藻。”沈雪荣说,这些年来,太湖生态明显改善,一到节假日,上岛度假的客流不息,农产品不愁销路,大家真正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此文章转至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