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宜兴:逐绿而行 实现双赢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11-17

多年来,无锡宜兴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利用区域生态、经济与文化等优势资源,打通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双向转化路径,逐步走出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齐头并进的绿色发展道路。

生态立市 守护太湖美

近年来,宜兴市树立“治太先治滆”“滆太同治”系统思维,围绕“清内源、减外源、扩生态”治理思路,全力推进控源截污、清淤捞藻、监测防控等重点工作,投资近14亿元打造“滆湖生态修复圈”,统筹工业、农业、生活等污染源治理,实现生态功能提升与产业发展齐飞,努力打造世界级生态湖区。

目前,太湖西岸千亩湿地群串珠成链,“三氿”重现2000亩“水下森林”、水质透明度由20厘米提升至80厘米以上,野生动物重返城市湿地。

宜兴市积极实施化工企业淘汰退出,通过产业置换方式推动工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大力削减工业污染负荷。2007年以来,共关停化工企业1000多家,太湖一级保护区建成“无化区”。规划实施“一圈一带一区”水生态系统建设,以河湖生态修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排污口综合整治、河道支浜畅流活水、环太湖有机废弃物治理为重点内容,全面实施15项工程。目前,已完成太湖西部区10个水生态湿地群等8项工程。

生态兴城 打造生态美品牌

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宜兴市着力构建山水城融合格局,优化人居环境。

围绕构建“两区、一带、一网”的保护修复格局,宜兴市强化山、林协同保育,推进人、田、水绿色发展,提升河、湖、草生态净化功能。2019年,宜兴市成为江苏省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地区。

整合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创新实施“矿地融合2.0”,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昔日“残山剩水”变成了今日的城市公园、度假酒店和网红打卡点……2022年,宜兴市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累计恢复治理率达68.3%,产生新增耕地面积475公顷,释放国土规划空间1761公顷。

作为全省首批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试点县区,宜兴市在持续优化绿色生态本底前提下,建立龙池山森林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完善生物保护监测体系,构建综合观测网络。布设“两区两带多点”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在宜兴市林场设立银缕梅极小种群保护区,在竹海省级森林公园探索建设桃花水母等珍稀濒危动物保护区,对位于山路边等区域的中华虎凤蝶伴生植物实施迁地保护,减少人为活动干扰。

生态富民 发展生态产业

作为国内“环保之乡”“线缆之乡”,宜兴市着力促进传统产业生态化的同时,聚焦新兴产业发展,深化生态与产业融合。

宜兴市环保科技工业园作为全国唯一以环保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坚定走出“绿色转型、低碳发展”的示范之路,围绕传统产业提档升级,致力建设“双碳”实践先行区,打造面向未来的城市污水处理概念厂、“零碳厕所”“全省首个零碳示范园”“田园牧歌零碳生态综合体”等一批引领性绿色低碳生态产品。

为实现新兴产业“强筋壮骨”,宜兴市将产业结构优化腾出的环境容量、企业关停搬迁腾出的土地空间用于战略新兴、科技创新项目落地建设,引入集成电路、新能源、生命健康三大新兴产业,布局5G、物联网等N项未来产业,拓展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

生态赓续 创新制度机制

坚持生态资源循环利用、环境空间永续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观,宜兴市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在制度机制上进一步固化,推动形成可复制的发展模式。

宜兴市不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机制,发布全国首份园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分析报告,构建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和价值转化体系,放大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乘法效应。2020年,GEP为1855.18亿元;2021年,GEP为2185.97亿元;2022年,GEP预测值达2206.87亿元。均与当年GDP相当。

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新体系,宜兴市推动生态产品总值考核与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并行的“双考核”制度,将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结果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工作有效衔接,推进核算结果进“考核”、进“奖补”、进“激励”,形成符合国家标准、具有宜兴特色的绿色发展综合考核体系。目前,高质量考核中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占比从2018年的18.1%—19.6%提高至2022年的32.5%—52%。


                                                                                                                                                  此文章转至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