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饮一江水 共抓大保护 长江入河排污口试点排查为长江水质改善奠定基础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19-04-17

“我们都不知道这里有个管子。”江苏省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新区)安全环保部副部长戴国庆感到非常惊讶。在他面前的是长江入河排污口试点排查小组的工作人员,以及一个在厂区围墙下直径5厘米的排水管。

  摸清长江干流底数,不放过一个“口子”。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试点排污口摸底排查,排查小组摸着石头过河,实现了方式、理念和机制的三大转变,为扎实推进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四大任务,以及长江水环境质量改善奠定了基础。

  转变工作方式,织就空地水下一体化排查网络

  “嗡嗡嗡”响的无人机在长江沿岸巡视。岸边,排查小组工作人员紧盯监测屏幕,解译无人机上搭载的红外线热成像设备拍摄的图像;水上,排查小组根据岸上小组提供的信息,驾船驶向离岸排口;水下,探测机器人利用声呐对水下管道进行精确定位……

  在泰州市97.8公里长、4公里纵深、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的长江岸线上,一张空中、地面、水下一体化排查网络正在铺开。

  “长江流域尤其是下游,水位高,水文、产业等情况复杂。”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应急技术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虢清伟介绍说,尤其是泰州地区地势较低,很多河道是感潮河道,受长江潮汐影响较大,一些排口经常会被江水淹没。“如果采用传统的人工现场勘查方式,排查难度很大。”

  排查组工作人员需要对所有向长江排水的“口子”进行排查,实现“有口皆查、应查尽查”的目标。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经验可借鉴。“我们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生态环境部执法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在这场硬仗中,生态环境部转变了以往依靠人力现场勘查的工作方式,将卫星遥感、无人机、水下探测机器人等高科技手段与人工现场勘查紧密结合,实现各种监测手段优势互补,织就了一张空中、地面、水下一体化的网络,让排污口无处遁形。

  “航拍疑似点位在App中较为准确,基本都能准确找到。”第五排查小组组长、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副调研员徐晓春说,第五组在一个废弃工厂围墙外找到了一个无人机航拍发现的疑似排口,“这个排口隐蔽在茂密的草丛中,如果只凭借人眼观察现场很难发现。”

  短短两天半的时间,有的小组步行路程总计30多公里。“如果不是在现场排查前使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进行排查,明确了排查目标,排查小组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艰巨的排查任务。”很多排查组的工作人员都表示,卫星遥感、无人机等高科技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排查效率,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

  转变工作理念,一切为了长江大保护

  工作思路和理念的转变,是此次长江入河排污口试点排查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之一。

  “这次我们要‘向前看’,不再‘向后看’。”生态环境部执法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排查的主要目的是要全面、彻底摸清入河排污口底数,真正查清楚。而这次的“查清楚”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全口径”的排查,“口子”的数量肯定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加。对这一点,一些地方一些人有顾虑,担心“口子”一下子多了,会不会被问责。“这个心结不打开,地方有抵触,排查工作一定做不好。”生态环境部执法局这位负责人说,“党中央旗帜鲜明地将今年确定为‘基层减负年’,给基层‘减负’,重要的就是‘思想减负’,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帮着基层精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让大家在排查工作中放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

  除了生态环境部门转变工作思路,地方政府的理念也有了较大转变。

  “选择泰州市是有一定原因的。”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以下简称“卫星中心”)遥感控制部副主任杨海军告诉记者,早在去年10月,泰州市已经在全国率先启动“长江大体检”,推动卫星中心在泰州设立全国地级市首家遥感应用基地,开展泰州市生态环境遥感日常和应急监测等应用合作。

  泰州市的主动不仅表现在与卫星中心的合作上,在整个排查过程中,泰州市政府全力支持排查工作。“当地协查人员非常配合我们。”第三排查小组组长、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孙华的感受代表了很多工作人员的想法。

  在泰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钱忠看来,此次排查试点工作是对泰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次巨大推动。“十三五”以来,泰州市6个地表水国考断面连续两年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考核要求,达标率为100%,24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始终达到江苏省考核要求。

  “要抓住来之不易的试点机遇。”钱忠介绍说,在试点基础上,泰州市委、市政府创新开展“健康长江泰州行动”,高规格成立由书记、市长分别担任第一组长和组长的行动领导小组,出台《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工作方案》,力争通过1年-2年的时间,建设“排放减少、岸线优化、水质改善、生态修复、物种多样、公众满意”的健康长江。

  转变工作机制,调动各方力量

  “在‘天眼’系统精准定位的一个排口下,我们发现了重叠在下面的另一个排口。”第二排查小组组长、来自生态环境部监测司的马光军说,他们立刻申请了水上组支援,对排口进行了详细监测。

  在此次试点中,水上组乘坐的船只、市政污水管网的相关数据、船闸点位信息等,都是泰州市水利、海事、城建、农业农村等部门提供和支持的。泰州市各部门被积极调动起来,在生态环境部门的统筹协调下,为长江大保护共同发力。

  据介绍,泰州市生态环境局组建“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指挥中心,建立监管队伍,整合与长江保护和污染防治相关部门的职责,建设一支高效率、高素质、高水平的监管队伍,推动建立跨区域、多部门的联动监管机制。同时,健全隐患排查、应急处置和快速响应机制,确保突发环境事件妥善处置,保障长江生态环境安全。

  需要生态环境部门统筹协调的不仅仅是地方各部门,130多人的排查组不仅有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等长江沿江7省市35个城市的生态环境部门骨干,还有生态环境部执法局、水生态环境司、监测司、卫星中心、华南所等部门的30多名专家和业务骨干。从生态环境部到省、市、县、乡镇、村,这次试点做到了“一竿子插到底”。

  记者在跟随排查小组现场排查时发现,泰州市的一些村庄非常主动地配合排查组工作,有的村长看到工作人员徒步前进很辛苦,就主动骑着电动车载着工作人员在田间地头和村庄间穿梭。

  “本次排查试点,地方党委、政府,市、县、乡、村均动员起来,检查组每到一地,均有专人引领保障。”第十四排查小组组长、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副调研员余国华认为,排查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形式和交流平台。“100多人来自涉江各地,对长江保护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做法,通过本次排查工作增进了相互交流。”

  “生态环境部门不再单打独斗了。”一些排查人员感慨地说,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大家拧成一股绳,就是为了保护好长江。

                                                                                                                                                                       此文章转至环保网站


上一篇: 合理化建议颁奖
下一篇: 团建活动